7月3日,商学院“商小宝”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泉州市鲤城区,开展以“鲤城探脉寻文径,青春赋能践新程”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在古城街巷中解码文化基因,用青春力量赋能传统文脉传承。
追寻文化根脉 探访历史遗存
实践队首站走进泉州府文庙,在讲解员的带领下,队员们漫步于建筑群与石碑群之间,细观书画、瓷器等文物珍品,“每一件文物都是活着的历史教材,我们记录下传统工艺的传承现状,希望为文化保护提供青年视角的观察。”队员们仔细记录闽南传统工艺传承现状,从飞檐斗拱的细节中感受千年文脉的延续,在石碑铭文的字里行间触摸历史的温度。


随后,实践队实地走访金鱼巷、中山路,聚焦海蛎壳墙体、出砖入石等传统工艺的现代应用。在古街“微改造”现场,队员们调研临街民居向商铺的业态转型案例,与商户经营者深入交流,用镜头记录“新旧共生”的古城更新样本。


研习非遗技艺 解码匠心传承

“当亲手印出第一张年画时,突然理解了‘工匠精神’就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。”实践队走进荣宝生活·泉州馆,沉浸式探索木版水印与花灯非遗技艺。在非遗技艺多媒体展厅,队员们通过互动体验,感受千年技艺通过数字化手段焕发光彩,与工匠面对面访谈,揭开“刻版-刷印-装裱”的传统工艺密码。大家还亲手体验木版雕刻与花灯扎制,在木屑与竹篾的交错中感受非遗的温度,并记录下从技艺传承到创新设计的完整脉络。


调研文创生态 探索融合路径

“将闽南建筑符号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创商品,既激活了文化资源,又为古城注入经济活力,这正是文旅融合的核心所在。”在中山驿馆游客服务中心与文创区,实践队通过与运营团队工作人员访谈,了解红砖、滴水兽等特色文创产品的开发过程,感受“文化+商业”的创新与活力,探索古城文旅创新传承新路径。

“商小宝”暑期社会实践队在行走中触摸泉州历史文脉,感受非遗魅力,领略海丝文化,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,要以此次实践为起点,把闽南文化的精神密码转化为创新动能,在传承中守正,在守正中创新,让青春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的赛道上绽放光彩。
(商学院 刘思源)